2011/07/19

大港寮

大港寮前身是台江港澳

滄海桑田,先民捕魚發現這塊海埔地,自南縣移民墾荒成今日榮景。

(摘自中華日報)

大港寮仔未聞有港,為何名為「大港」? 耆老錢慶川表示,這是因為該部落居民的祖先在台江內海捕魚,經由港汊意外發現了這片未經開發的海埔地,而以十三隻竹筏移民於此開發成村,而進入此地的港澳被稱為大港,此地遂稱「大港寮」。



清道光三年,曾文溪改道南流經蘇厝甲(今之台南縣安定鄉蘇厝村),挾帶大量泥沙淤積台江成陸,現在北區成功、文元、大港等里及和順、裕民、安民三里的一部分均係於此時期陸續淤積而成,直到民國六十年代幾乎都還是養殖魚塭區。

現年八十歲的大港寮耆老錢慶川表示,最早到大港寮開發的是來自西港外渡頭的魏姓祖先,他們係於清咸豐年間在台江淤積後的潟湖捕魚時,意外發現這片尚未經開發的新生地,即與族人登陸定居,當時僅三五戶人家。

錢慶川說,此後北門二重港的侯姓祖先、西港竹仔林的黃姓祖先、荔枝林的王姓祖先、佳里漚汪的戴姓祖先相繼遷移到此定居,與戴姓同鄉的林姓祖先則先遷至下山腳再遷至大港,至於他的祖先則是由金門渡海來此。

早期大家都以竹筏捕魚或拉網捕蝦維生,全村計有十三隻竹筏,而原先經過的港汊即成先民出海捕魚的水路及停泊舢板、竹筏的港澳,故稱之為「大港」,而緊鄰大港的村落就被稱之為「大港寮」。這條與早期開發關係密切的水路,真到到民國五十八年改建成箱涵,開闢道路,即今之大興街。

錢慶川指出,童年時期猶見過這條水路由今之正覺里蜿蜒西行經文元里的紅目寮仔,進入大港里經番婆寮仔,至大港國小轉向南,約略延著大興街注入鹽水溪。其入溪處原先是座擋門仔,興建堤防後始建水門,當時舢板、竹筏常可沿著直通內海。

後來大家陸續開墾魚塭養殖虱目魚、吳郭魚、草魚、鰱魚、鯽魚、代仔魚,即以舢板、竹筏為運輸工具,沿著水路前往府城運載水肥回來養魚。直到民國五十年代,舢板、竹筏才逐漸為牛車所取代,大興街開闢後,對外交通也逐漸獲改善。

原本轄有文賢路、西河路一線以西的大港里至民國六十八年終因人口大幅增加而進行行政區域劃分,在武聖路以南成立一個光賢里,民國七十一年又劃分出為三,變成光賢、西湖、西賢三里。所以,大港里被稱為「阿祖級」的古早里。

這個地區的人口變化更由一百餘年前的大港寮三五戶人家,發展出大港寮、番婆寮兩大聚落,再於近一、二十年間在大港、大豐、光賢、西湖、可賢里內聚居成近萬戶的新市區。單是大港一里即已有五千戶左右,其間的變化之大,不禁耆老們頗有滄海桑田之感。
地方信仰為「大興宮」,主祀謝府千歲,源自外渡頭厚德宮,每三年一科的西港香,大興宮謝府千歲都會先前往卦香再入慶安宮。舊廟已於民國八十八年十月底拆除,於原地興建新廟。今(民100年)在廟埕前興建牌樓,預定明年(101年,龍年香科)西港香南巡前可完工。

本格主正是大港寮人,從高中開始就遷居於此。


2 則留言:

  1. 請問耆老錢老先生有沒有一個後人叫錢金國 本人協進小學同學。

    回覆刪除
  2. 我並不認識錢老先生,不知道他的同學有誰。

    不過,我也是協進國小畢 (六年十三班)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