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0

帆寮

因帆船聚集成市得名

摘自中華日報

王宮港媽祖宮港關帝港大井頭同期的五條港中,帆寮是最南邊的一個。早年它只是一個泊船港,港中千船聚集而得名,故址在今民生路一段一五六巷開山宮前,後來發展為五條港之一的外新港,仍以泊船為主。

這開山宮主祀保生大帝、隋虎賁中郎將陳稜,傳為隋代遺民不甘受唐朝統治飄流來台聚居成社,後建將軍祠祭祀率兵攻台陳稜將軍,以記其開闢草萊之功。由於祠內常年設有一紅色燈火,宋、元年間來台漁民均以之記,作用有如現代的燈塔,引領船隻到此靠岸,且祠前有一古井供應淡水,因而帆船聚集,行郊成市,遂得帆寮之名。

明鄭時期移民增加,將軍祠前又有古井可取淡水,船隻聚集,市集更加熱鬧非凡,遂由大陸運來木材擴建廟宇加祀移民迎奉前來的保生大帝,並改名為開山宮。延至清代,海岸線漸移漸遠,帆寮亦隨市集的擴大發展為內、外新街,原來的帆寮港道則沿今之民生路向南發展成外新港,但仍被當時的居民延用為泊船港。

後來外新港向西延伸至六姓府東北竟與源自看西街(今仁愛街的松仔腳港合而為一,於是由台江進來船隻分泊外新港、松仔腳港,而在今之民生路二段、仁愛街一帶發展出一大片的船頭行,可惜在最近的忠明街旁計畫道路拓寬中被拆毀不少,許多地方耆老也在民生路拓寬中遷移他處,使得該地除了故老口傳下來的地方傳說外,已經很難找到耆老可以出來現身說法。

外新港與松仔腳港合流西行至六姓府市又與蕃薯港合流而成安海港,而合流處的六姓府正是清咸豐年間遷移來台的施姓宗族先登陸開基之地,並建有南沙崗六姓廟主祀瘟神王爺及祭祀祖先的施姓宗祠,至今海內外宗親仍定期返回宗祠祭祖,而該祠的位置正為當年的海岸線西移及先民開墾留下見證。

然而由帆寮延伸出來的外新港在清道光年間加漸淤淺,其泊船地位日漸為南勢港的分汊港所奪,安海港上游的松仔腳港、外新港、蕃薯港等三個分汊港也就加漸沒落。時至今日,當地居民甚至不知有外新港、蕃薯港等三個分汊港的存在,地方上年逾八十的耆老亦說不出當年的港埠情景,僅由故老口傳得知牛磨後係因曾以牛拉磨製造蕃薯粉而得名,大糖埕則是晒糖之所,而蕃薯港則輸出蕃薯、蔗糖為主等地方軼事。

由此可見,這些港道遠較南河、南勢、佛頭、新港墘等港更早淤淺沒落了很多年,徒留許多深宅大院為當年的盞況做見證,卻無以彌補地方上這段歷史上的盲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