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1

南 廠

南廠四角頭 日據末期已形成
90/05/22 中華日報 記者張歸帆

南廠的轄境曾經一變再變,在此我們先就廣義的南廠境界來看,早期的南廠開發,而將其範圍定在城牆以西,頂太子溝以南,現在的中華西路以東,永華路以北。

明治二十八年(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日本駐台南後發行的台南府迅速測圖,係近一百年來台南第一張最現代化的地圖,是研究台南近一百年市街、環境變化的重要依據。從這張地圖可以清楚的看出,一百零六年前,南廠地區除了前面提到的南廠社、魚行口外,其他地方只有零星的住宅,而且水道交錯,並存有二個台江留下來的潟湖。

一個在約今天的中正路、友愛街之間,湖東至城牆間留有一段狹長的陸域,另一個在大約現今的大勇街南面,民間俗稱的「水萍塭」當包含在其中。剩下的地方也都是地曠人稀的魚塭區或泥灘地,可以說是府城西城外相當荒涼的地方。所以,除魚行口南廠社一帶,這裡七、八十歲的者老有的是少年時期由外地遷入,即使是土生土長者,他的父母也是外地遷進來的,幾乎找不到世居當地數代的人。

因此,現在民間慣稱的南廠四角頭,其形成時間應該是在日據末期,甚至台灣光後才開始,而水路則是其最好的天然分界線。至於南廠的範圍及四角頭的分界,根據南廠保安宮常董柯興的說法,南廠以保安宮為宗教信仰中心,廟前即民間通稱的王宮口,早年南廠的境界,北起中正路與神興宮交界,南至永華路,由西城牆起向西延伸越過後到台江,以水產試驗所旁的大溝與安平交界。

不過隨著環境的變遷,南廠的轄境最初在下大道的要求下,經由廟宇間的協調,將友愛街以南、「東巷」以東地域劃歸下大道轄境,後來又由某里長任下大道委員,又應其要求後,讓出中正路南側「雞寮仔」一帶給下大道。「東港」指的是,以現在的小西門圓環為中心,沿西門路二段二十五巷向北延伸,向南穿過府前路二段一號與五號間的窄巷所形成的狹長巷道。五期重劃區開發後,轄境再次退縮到以中華西路與安平為界。

南廠這個地名的由來,根源於清道光年間,哨船港淤淺難以行船,台灣府於小西門外建新廠,因其地在舊港之南,而被稱之為南廠,文獻上亦因其為台灣所建,而稱之府廠,以與台澎兵備道於清雍正三年所建台澎軍工廠及後來增闢得哨船港有所區別。

雖然如此,南廠的開發並非在台灣府闢建府廠時才開始,實際上東南方的魚行口遠較王宮口更早發跡,它的古街名「魚行街」,早在清嘉慶年間即已出現於續修台灣縣誌中。

註:位於友愛街二○一巷內被尊奉為護境松主的大榕樹是南廠舊部落與魚塭區的地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